.
网站地图
注册会员
当前位置:商城主页>资讯主页 > 热销品牌 > 康宝莱 > 内容

康宝莱亚平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答案

发布时间: 2015-10-26 05:44 | 来源:快乐多资讯网 | 编辑:好生活达人 | 查看: 次 |
字号:
1980年至1989年,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的人数是170897人,而1990年至1999年,人数为342058人。这看似是一个“有规模”的市场,但散落在美国各州的华人面孔却对未来有着不一样的考量——拿到“绿卡”的,基本没了回国的打算;留学生则在继续深造和力求稳定工作间徘徊;拿短期签证过去的,不乏“淘金”者,时刻在精确着时间与金钱的等号。
<a href='https://www.kuailedo.com/kangbaolai/' target='_blank'><u>康宝莱</u></a>㒰亚平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答案
第一次回国
“这些人都排除了,才是我们的受众。”仝亚平从一开始就把目光聚焦在华人身上,她的理想正是找到合适的伙伴,把康宝莱带回中国。
 
印传单、发广告,这是最初仝亚平让更多华人知道康宝莱的方法,人来熙往的街头,传单常常会发到韩国人、日本人或是越南人手中,不少都被直接扔在街头或是垃圾桶。遇到好奇的,常会问,“你们什么时候去中国?”同样在寻求答案的仝亚平意识到,“拒绝正常,接受是‘不正常’的。”
 
 
“大陆消费者对直销、传销都分不清,政策也很严,弄不了的。”尽管她听到的基本是唱衰的声音,但仝亚平决定给自己一个答案,毅然踏上回国拓展事业的航班。
 
2001年11月,仝亚平回到家乡上海,天气已经开始寒冷,但经济气候却不断趋暖,国内正在等待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成功的消息——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,成为其第143个成员。此时的仝亚平,正在位于上海淮海路新华联大厦的办公室里,面对一个“没有故事的市场”。
 
当初,仝亚平正是被那些真实的故事说服,但面对白纸一张的市场,她将如何开头?“国内会有大把人来听,虽然相不相信是另一回事儿。”仝亚平印象中,美国消费者“信就信,不信就绝不会听”,但回国后,好奇者不少,相信者也众多,只是用不了多久就会表现出“相信中的不相信。”仝亚平记得,人们常常会把康宝莱名字记作“宝康莱”,有时寒暄过后便问:“你这个合法么?”仝亚平只能逐一解释,“每天重复几遍。”
 
但她和伙伴坚信“中国刚加入WTO,人们观念转变需要时间。”不过,努力只延续了3个月,2002年1月,受到不可抗力的影响,致使仝亚平刚刚开展的工作不得不暂缓开展。
 
自称“承受力很强”的仝亚平不得不又回到了美国,可她面临的却是比空白市场更棘手的现实——周围上千个伙伴中只剩6个还在坚持。本就窄小的圈子中,仝亚平和伙伴的回归被对手解读为“康宝莱在中国行不通”,这让资源的溃散,像一场洪水冲毁一颗颗碎石垒砌的矮墙般轻易。
 
仝亚平记得,当时只要她们在楼上举行任何会议,客户来了,停车场的车上贴的全是别的公司的传单,“毕竟华人市场那么小,做过的也就是那么些人,竞争非常激烈。”
 
“沉淀下来的才是认真的,大不了重新慢慢来吧。”伙伴的减少让仝亚平反而觉得有种去伪存真的难得,“其实大部分人是跟随者,看见成功就来了,看见失败就离开。”她晃着杯中的普洱茶感叹到:“就像他们看见杯子里没茶就说没茶了,但我们不同,我们知道茶正在厨房里煮着。”在仝亚平看来,“有领导力的人就是看得比别人更远、更早、更清楚的人。”
 
重整旗鼓,再次回国
2005年,东方欲晓,获得直销牌照的康宝莱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公司。而经过14个小时国际航班飞行的仝亚平,则选择了青岛的一间60平米的办公室作为第二次回国的开端。依然印了大量的传单,但“拒绝永远一样”,不过面对偌大的中国市场,仝亚平与伙伴们更加成熟了,也更加坚持。“睡眠不足”是家常便饭,出差出到“飞机也坐怕了”,但是也换来了“目测便能知道一个人的体重”这样的“绝活”。渐渐地,康宝莱在这批“初创者”颠倒的昼夜间,于中国的一个个城市渐次铺展开。
 
 
 
以上这些就是关于“康宝莱亚平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答案”的全部内容,如果您还有不明白,可咨询在线客服,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康宝莱㒰亚平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答案可到“康宝莱"栏目了解更多内容。



图说天下

相关文章